【行业动态】NPL周报-20180914

日期:2018/09/14来源:浏览:1046次

【行业动态】NPL周报

01

首家冶金资产管理公司成立,陈德荣:愿当不良资产“接盘侠”

钢铁业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化解过剩产能、“僵尸企业”退出等正在催生熟悉这一行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诞生。



9月13日下午,华宝冶金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宝冶金资产”)揭牌仪式在中国宝武大厦举行。该公司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宝武”)、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东方”)、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鞍钢集团”)和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马钢集团”)旗下马钢集团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马钢投资”)共同发起设立,系国内首家专注于冶金行业的专业化资本运作平台。上述四家股东共出资20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宝武作为发起股东,持股比例为37.5%,中国东方和鞍钢集团各持股25%,马钢集团旗下马钢投资持股比例为12.5%。从股东背景看,分别来自2家中国钢铁央企、1家地方钢铁国企,及1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未来10-20年是一个长周期的去产能化的过程。”陈德荣分析,今年全行业大概有9亿多吨钢产量,但按照目前欧美国家人均钢来计算,中国未来大概只要5亿吨钢就能满足需求。“现在全国的钢铁产能有11亿多吨,所以未来10-20年有6亿吨的产能要去掉”。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产业总资产达6.85万亿元,占当年GDP总额的逾8%。“也就是说未来大概有3.4万亿元的冶金资产会成为不良资产,这块市场是非常非常大的。”陈德荣表示。

“冶金资产管理公司把不良资产收过来,整合完以后还需要有下家,下家就是宝钢、鞍钢、马钢,我们愿意做这些资产的‘接盘侠’。”陈德荣称这是钢铁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巨大商机”。(来源:澎湃新闻网、中国冶金报社)

 

02

中国华融(02799.HK)撤回A股发行申请

格隆汇9月10日丨中国华融(02799.HK)公布,鉴于公司2018年度中期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同时,公司前董事长目前正在接受有关部门的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该等事项对公司本次发行上市审核的影响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经与公司A股发行申请相关中介机构的审慎研究,并经董事会于2018年9月10日举行的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决定撤回A股发行申请。

公司业务运作良好,撤回A股发行申请将不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或营运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响。待有关条件成熟后,公司将积极推进首次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并上市工作。(来源:格隆汇) 



03

中国华融王占峰:公司基本完成风险平稳过度阶段主要任务

e公司讯,中国华融10日消息,中国华融党委书记王占峰近日会见美国华平集团的全球总裁盖特纳一行,美国华平集团目前是中国华融的第二大股东。王占峰强调,目前公司已基本完成风险平稳过渡阶段的主要任务,进入了战略转型、回归主业的发展阶段。中国华融将积极发挥不良资产主业优势和多牌照协同功能,努力开拓各类业务发展机会,做强不良资产主业,坚守风险底线,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来源:e公司)



04

网贷千亿不良资产 官方嫌弃民间不接 谁来收拾残局?

网贷行业的倒闭潮,已持续了近三个月,整个行业正在产生千亿级别的不良资产。如此庞大的不良资产,谁来处置?官方AMC(资产管理公司)对此明确拒绝:“除非政治任务,否则不接。”民间催收公司觉得资产太差,也不愿意出手,甚至对打包资产只开出千分之六的“史上最低价”。这块行业眼中的“千亿坏蛋糕”,最终会由谁来消化? 

>>> 千亿坏蛋糕

 “现在网贷行业大概有2万亿资产,就算坏账率最低5%,就已有千亿的不良资产。”“很多网贷平台在大力地找外包催收,同时签几十家催收平台。”比如说一个批次的逾期账户资产包,会被先交给一家催收公司催,催不回来的,再转给新的公司。“一个不良资产包,会被七八家催收公司反复催”,“最近找得比较凶的,是翼龙贷和宜信”。

8月中旬,就有媒体曝出,银保监会召集了四大AMC开会,希望它们进场托管,对资产进行全面清算。实际上,官方系将其视为烫手山芋。“在上半年的时候,还有AMC愿意接触网贷行业的资产,也做过一些尝试,但最近风口浪尖,它们已不愿插手。”“这类资产我们不会碰,除非是政治任务。”一家AMC的高管对一本财经透露,“不是我们不想接,而是没有能力接。”据他透露,他们以前处理的资产,大多是“房地产”。这样的资产贬值难,脱手容易——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简单粗暴的模式。而对纯信用、无抵押的网贷资产,他表示:“我们从未接触过,毫无处置经验。”

>>> 催回率奇低

 “并不想接。”何鸿军称,最近来找他的网贷平台很多,他对此还挑肥拣瘦,并不热情。

原因是,催回率实在太低了。“在网贷刚开始兴起的几年,一手委案催回率可以达到20%,现在这个数字已降到百分之几。”这是因为,在对借款人的审核方面,这些网贷平台比起银行差很多,同时,借款人经过多次催收后,“抗催能力太强”。“目前网贷行业的不良资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信用贷,一类是小微企业贷,这两种贷款的催收方式,完全不同。”何鸿军表示。个人信用贷针对个人,一般都是传统的电话或者上门催收。何鸿军曾经接过一些网贷不良资产包,感觉实在太难催。电催频繁一点,借款人就会说他们是骚扰,一旦投诉成立,甲方公司可能就要替换催收团队。而要完全合规,催收的成本实在太高。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举了一个例子:现在的信息修复,确实有一个合法渠道,就是通过某运营商,但是价格“实在太贵”。比如,运营商会帮你加密拨通一个借款人的电话,不管接通与否,都要收10元。而如果接通,通话6秒以上,就要收50元。小微企业贷的催收“更复杂”,何鸿军称。这类贷款,早期也可以用电话或上门催收,但如果还不还款,就要走法律程序,这个过程极为漫长。小微企业贷按照监管要求,都得在100万以下,“加上消耗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这件事就不再划算”。知情人透露,现在有一些催收公司也收P2P的不良资产包,但给的价格,已创下历史新低,“最低只有千分之六”。(来源:新浪)



05

不良资产历史上的三次大剥离是指什么?

对于四大金融管理公司的成因,众所周知是由于我国银行历史遗留下的不良资产,而不良资产剥离的概念也是在时代下应运而生,历史遗留下的巨额不良资产,拨给金融管理公司,再由金融管理公司来进行分离,进行处置,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良资产剥离或将成为历史名词……

>>> 第一次剥离:

1999年,东方、信达、华融、长城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并规定存续期为10年,分别负责收购、管理、处置相对应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所剥离的不良资产。当时财政部为四家公司各提供了100亿元资本金,央行发放了5700亿元的再贷款。同时,资产管理公司向商业银行和国开行发行了8200亿元的金融债券,利率为2.25%。这两个数字加起来,意味着资产管理公司通过贷款和发债筹集到1.39万亿资金,全部用于按照面值购买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即为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此次剥离后,商业银行将1.39万亿基本不可能收回本金的贷款资产,转换成了8200亿元可以定期收到利息的债券以及5700亿元现金。

>>> 第二次剥离:

2004年5月22日,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进行了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这次剥离的特点是部分资产不按账面价值转移,而是由财政部给出一个“适宜的价格比例”。2004年6月21日,信达以账面资产50%的名义价格获得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2787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的批发商资格。再加上信达2004年的收获,以及在2005年年初,建行向信达剥离的569亿元损失类不良贷款,还有正在准备上市的交通银行也向信达剥离了650亿元可疑类不良贷款。最终,信达与东方签署《债权转让协议》,将从建设银行剥离的1300亿元可疑类贷款批发给东方。此次剥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商业银行上市而美化其资产负债表。此次剥离不同于第一次的政策性剥离被定位为“商业性剥离”。因为第二次剥离的不良资产形成的时间短,贷款决策的商业化程度较高,贷款分类标准更明确,贷款手续也相对规范——总之就是更值钱点,所以要卖个好价。

>>> 第三次剥离:

2005工商银行4500亿元可疑类贷款分作35个资产包,按逐包报价原则出售,华融公司中标226亿元,信达公司中标580亿元,长城公司中标2569亿元,东方公司中标1212亿元;工商银行2460亿元损失类贷款委托华融公司处置。所以,三次总共剥离的不良资产金额是大约2.2万亿。

通过这三次剥离,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了显著的下降,不良资产也由此进入一个稳定期。(来源:野马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