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融委要建立的“预期管理”是什么?

日期:2018/09/07来源:浏览:1170次



 近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召开金融市场预期管理专家座谈会,召集了包括博鳌论坛副理事长周小川、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高级研究员管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中国经济周刊首席研究员钮文新等在内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国有大行、证交所、中投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的负责人,专门开会研究了一件事情——金融市场预期管理。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预期管理”?金融委召集一众大咖又打算建立一套怎样的“预期管理”体系呢?



从经济学来看,“预期管理”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但其真正为全球央行所广泛接受并纳入政策框架,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美国为例,在格林斯潘时代,美联储不仅不明确引导市场预期,甚至有意模糊与市场的沟通,使得监管与市场变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彼时,格林斯潘的一句名言就是:“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

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市场环境促使美联储开始尝试推行“预期管理”。具体措施包括:以定期召开议息会议、新闻发布会和美联储官员讲话等方式,向金融市场传达经济预期、利率预期等重要政策信号,引导市场行为,进而实现预定的货币政策目标。当时,耶伦的名言是:“每6周一次的议息会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公众对会议决定的经济影响及其长期走势的预期。”

从国际经验来看,强化前瞻性指引、预期管理工作,可以提高透明度和市场沟通能力,使货币政策的意图更好地传递到金融市场,防止对政策的扭曲和误解带来新的金融不稳定因素。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新形势下,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部署,要求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在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当下,稳预期就是稳信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做好预期稳定和预期管理工作对于当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从金融委发布的会议纪要来看,预期管理建设将包含五个层面的内容:一、金融委办公室如何建立与金融市场的有效沟通机制;二、金融管理部门如何更加广泛地听取金融市场的声音;三、金融决策如何更好地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四、如何更好地稳定市场预期;五、如何准确地预测和分析经济金融形势。其中,前两者体现监管与金融市场的沟通协调,第三项意味着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正确解答货币政策真实含义,后两者则强调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如前瞻性指引、定期会议纪要)等,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事实上,“预期管理”这一表述并不陌生,也与“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改善与市场的沟通,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的宏观调控思路一脉相承。可以说,及时回应金融市场关切,主动、合理管理市场预期,是有效进行金融治理的组成部分。

 


今年6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央行研究局前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与外汇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管涛发表署名文章,提出中国货币政策应当进行七项改革。包括:一是应建立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央行决策体系,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央行有设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决定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权力。二是取消M2目标,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代之以某个短期利率(政策利率)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三是明确只有一个政策利率,其他影响短、中期利率的政策工具(如MLF、PSL等)应在特定情况下使用,避免多重政策利率导致市场信号混乱。四是明确放弃汇率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为真正提高汇率弹性、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提供基础。五是强化前瞻性指引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强化与市场、与媒体的沟通,直接解答市场最关心的问题。货币政策报告要有具体的前瞻性内容,包括央行或央行研究人员的经济预测。六是采取多项措施提升利率传导效率,包括逐步取消可能被异化为贷款数量管制的监管手段、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明确取消基准存贷款利率的改革意图、加快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建设、提升财政预算和国库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对外资开放境内债券市场、完善国内信用评级体系等。七是推动有助于货币政策框架转型配套改革,包括强化对地方政府和平台的全口径预算约束,明确货币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与分工等。

从根本上来说,稳定信心、稳定预期、管理预期,强调的不仅仅是金融管理部门与市场黏度和透明度问题,稳定预期体系的建立是要让投资者敢投资、让消费者能消费、让企业家有信心,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的活力和创新力,从源头上实现稳预期、稳信心,进而实现社会预期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