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NPL周报-20180831

日期:2018/08/31来源:浏览:992次

【行业动态】NPL周报

 

银保监会将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理财办法

中国银行业协会日前举办资管新规配套细则政策解读培训班暨研讨会。中国银保监会创新部主任李文红在会上透露,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理财办法,作为“资管新规”配套细则适时发布实施。希望各银行认真分析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研究制定战略转型规划,尽早启动系统开发改造工作,实现新旧规则的有序衔接和银行理财业务的平稳过渡。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会上表示,资管新规的发布旨在落实消除多层嵌套、强化穿透式管理、规范资金池运作、实行净值化管理等要求,其发布是规范金融市场发展、整顿金融秩序的需要,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的需要,是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优化金融结构、促进金融体系自身健康的需要,是改革创新金融监管、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具体来看,一方面,配套细则保持了资管新规去杠杆和资管业务统一监管的核心原则,有效引导银行理财回归代客理财的资管业务本源。另一方面,配套细则对资管业务关键要素进行了详细补充和说明,提升了执行层面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在过渡期安排方面,没有“一刀切”。(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信达发布2018年中期业绩公告

截至2018年6月末,公司总资产达146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3%。然而,上半年中国信达收入总额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由2017年上半年的606.10亿元减少至今年上半年的547.72亿元,同比下降9.6%。且其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也同比下降2.9%,至86.2亿元。“主要是因为已赚保费净收入和处置子公司、联营及合营公司净收益下降。”半年报中解释道。

在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主要来自银行)方面,上半年,中国信达新增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458.7亿元,同比增长73.7%。同时,加强对资产的分类管理,加快资产周转,有效提高资产处置效率。上半年,收购经营类不良资产处置收益54亿元,同比增长28.2%。

在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主要来自非金融企业,同时也有部分来自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上半年,中国信达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新增规模488.9亿元,同比增长5.3%;收购重组类不良资产业务收入91.1亿元,同比增长5.3%。(来源:华夏时报)

 

中国华融中期净利减少94.88%至6.85亿元

中国华融(02799.HK)发布公告,截至2018年6月30日止6个月,实现收入总额人民币564.47亿元(单位下同),同比减少7.17%;归属于公司股东本期利润6.85亿元,同比减少94.88%;基本每股收益0.018元。客户贷款及垫款本期利息收入由2017年上半年的44.44亿元增长40.9%至2018年上半年的62.63亿元。应收融资租赁款本期利息收入由2017年上半年的29.95亿元增长8.4%至2018年上半年的32.46亿元。佣金及手续费收入方面,集团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由2017年上半年的68.61亿元下降58.9%至2018年上半年的28.22亿元。(来源:格隆汇)

 

广州召开会议推动网贷不良资产处置,两大AMC已成立领导小组

P2P雷潮过后,不良资产的处置工作正在加速启动。今年8月中旬,银保监会召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高管开会,要求四大AMC主动作为以协助化解P2P的暴雷风险。目前,“中国长城资产、中国信达已率先成立参与P2P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开展风险摸底工作。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金中心主任薛洪言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擅长处置传统金融机构的大额不良资产,与P2P的小额分散资产在契合度上存在一定的错位。不过,很多问题P2P平台并未严格遵循小额分散的展业要求,前期大量涉足大额项目,大额项目逾期也是很多平台爆雷的重要原因。“所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涉足P2P不良资产处置,也并非没有市场空间。引入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向市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即监管层正在积极调动传统金融体系的资源来化解P2P行业风险,对于维系市场信心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来源:华夏时报)

 

上海互金协会:各会员单位不得开展“租金贷”业务

凤凰网WEMONEY讯 8月29日,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下发《关于不得开展“租金贷”业务的通知》。通知称,鉴于近期市场上部分长租公寓中介服务商联合P2P网贷平台等开展“租金贷”业务,存在较大风险,如服务商未经租客同意或诱导租客签订贷款合同,服务商截留租金甚至挪作他用等,具有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的特征,并且形成了资金池和期限错配,杠杆高、风险大。协会要求各会员单位不得开展此类“租金贷”业务。(来源:凤凰网)

 

银行业不良资产将加速暴露,不良ABS有望提速但难成主流

近日,银保监会国有重点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在新浪财经的论坛上表示:“中国银行业有可能正面临新一轮大额不良资产暴露的局面。”作为不良资产处置的方式之一,不良资产证券化(下称“不良ABS”)在2016年试点重启后,颇受市场关注。但从规模看,金融机构通过发行ABS产品来处置不良资产的进程,比预想的要慢。自2016年5月首单落地以来,截至今年8月30日,发行规模仅345亿元,首轮不良ABS的500亿试点额度尚未用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数位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不良资产的加速暴露,加之过去两年试点积累的经验,未来商业银行发行ABS处置不良资产有可能进一步提速。但数位人士亦有共识:不良ABS难以成为不良处置的主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总结称,银行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时,工具的优先顺序依次为:核销、批量转让、债转股,“最后才是不良资产证券化,因此不良ABS很难真正发展起来。”

2016年5月底,中行和招行的两单产品落地,标志着不良ABS真正重启。截止目前不良ABS产品累计发行48只,发行规模总计345.03亿元,原始权益人均为商业银行。从存量产品来看,国有大行是最主要的发起人。在345亿元的发行总量中,工行共发行11期产品,总规模150.5亿元;建行发行产品6期,总规模49.41亿元;农行发行5期产品,总规模45.3亿元;中行发行产品5期,总规模仅18.02亿元。四大行的发行量合计263.23亿元,占总量的76.29%。

根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中国信达在上交所发行ABS产品411亿元,其中2018年发行量353.9亿元,位列所有企业发行规模的第二位。在四大AMC中,排名首位。(来源:21世纪报、证券日报)

 

广东银监局:“循环贷款”替代“无还本续贷”,企业资金成本可下降25%

8月30日,广东银监局发布消息称,截至2018年6月末,广东银行业(不含深圳)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1506.74亿元,与2012年末的10789.62亿元相比,翻了一番,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幅16.02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广东(不含深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39.15亿元,增幅17.42%,高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3.56个百分点。小微企业总体贷款户数66.40万户,比去年同期增加9.02万户,小微企业户均贷款比去年同期下降5.42万元。2018年上半年,欠发达地区的粤东西北地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首破5000亿元。

广东银监局表示,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周转成本。鼓励辖内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截至6月末,广东(不含深圳)无还本续贷余额733.20亿元,户数15323户,2018年新发放无还本续贷贷款376.08亿元。同时,“核定额度、随借随还”式的循环贷款也是无还本续贷的有力替代,其根据客户实际用款天数进行计息,若该类贷款期限1年,资金实际占用周期为9个月,企业资金成本可下降25%,截至6月末,辖内小微企业循环贷款余额2656.77亿元,同比增长319.75亿元。经测算,广东(不含深圳)法人银行2018年三季度当季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一季度将下降0.21个百分点。(来源:21世纪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