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银保监会又加班了!

日期:2018/08/21来源:浏览:1132次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银保监会又加班了。8月18日,银保监会在其官网发布银保监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信贷工作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18〕76号)。通知要求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在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同时,必须着力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机制

银保监会从九个方面对金融机构做出要求,涉及到的金融机构包括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具体来看,银保监会指出,要进一步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满足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根据企业生产、建设、销售的周期和行业特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还款方式,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合理确定考核指标,避免贷款在同一时间特别是月末、季末集中到期而引发企业资金紧张。对符合授信条件但遇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要继续予以资金支持,不应盲目抽贷、断贷。

事实上,这已经是监管一个月内三次“喊话”要求银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278亿元。当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242亿元,回落趋势放缓,6月同比下降5917.64亿元。

在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央行2018年内第3次定向降准落地,此外,央行还于7月23日进行5020亿元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单次规模创历史最高纪录。央行在8月10日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需要增强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内生动力,发挥好“几家抬”的政策合力,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此前央行人士多次发声,喊话“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原因。

 

 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融资

去年以来,金融领域有力落实强监管政策,对于防控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结构性稳杠杆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得到明显改善。但同时,严监管造成原来通过“影子银行”融资的主体无法再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信用偏紧有所体现,内外压力下,实体信用风险有所上升,金融机构也开始审慎选择贷款主体。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票据融资下降比较明显,导致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有所下降,同比少增两万亿元,下降幅度18%。2018年1至6月,通过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类非标资产进行的表外融资同比少增合计3.74万亿元。此次《通知》的发布,显然是对前段时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一些措施的总结和深化,既强调增加增量又强调盘活存量,既强调扩大内需又强调稳定外需,既强调服务企业又强调服务个人,是“宽信用”政策的具体体现。

具体来看,《通知》从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领域,强调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主要针对例如小微、“三农”、基础设施投资、消费信贷、进出口企业跨市场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仍要一以贯之、多加支持;有所不为,重点强调不能盲目抽贷,从行政的角度要求银行合理提高风险偏好。

 

 

 强调风险管控与底线思维

除了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给予支持外,《通知》从风险管控的领域,再次强调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出清的要求不变。并从另一层面强调监管只是鼓励合理的“无还本续贷”,并不代表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借此隐瞒不良贷款。同时,强调要盘活存量资产,腾挪信贷空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鼓励推动已签约的市场化债转股项目尽快落地。

此外,《通知》还从提升内部体制机制的角度,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严禁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减轻企业贷款负担。同时,从深化改革、提升信贷审批及服务效率的角度,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通知》要求,在不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加大对资本金到位、运作规范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的信贷投放。这也回应了此前外界所关注的,“宽信用是否会再度刺激地方隐形债务增长。”

 

 重点关注商业银行潜在风险

在金融市场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为维护货币政策独立性创造条件。同时,更为重视跨境资金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防止发生资本大规模外流情况下的市场动荡。

2018年下半年,内外需求的同步放缓可能为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压力,尤其是去杠杆、限错配、去通道等强监管措施仍有一定的持续性影响,部分潜在风险可能对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形成挑战需加以关注。

首先,债券违约增加可能引起的风险传导需要警惕。2018年以来,“影子银行”等非信贷融资渠道持续收紧,表内承接表外融资需求压力不断增加,资金面整体趋紧,企业层面的资金相对紧张,债券违约规模有所上升。未来一段时间,如果信用债违约数量继续上行,可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融资渠道持续全面从紧,部分房企可能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从偿债周期看,今年房企债务到期的规模较大。而随着传统融资渠道收窄,发债、非标、股权融资以及境外发债等融资渠道也均面临较大限制,房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同时,融资成本上行以及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延续,也进一步增加了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在房企再融资受到较大约束的情况下,负债水平较高、对外部融资依赖度较大的中小型房企需要警惕面临的风险。

再次,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债务风险需加以关注。2018年,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持续增强,平台公司融资环境趋紧,信政类业务信用风险有所增加,金融机构对信政类业务的管理也更趋审慎。对于部分政府层级较低、财政状况较弱、债务负担较重地区的平台公司而言,信用风险仍将逐步显现。

 

 险资信贷业务投资比例有望放开

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资金此次被要求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成为一大“重头戏”。未来,保险资金运用在投资范围、比例、偿付能力等方面将迎来重大改革。

为有效运用保险资金,发挥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通知》要求,要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在投资范围、比例、偿付能力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缩短投资链条,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率。发挥保险业风险管理和保障功能,不断丰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等产品和业务模式,改进保险服务,稳定企业和居民财务预期。

事实上,保险资金开展贷款业务一直是欧美等发达国家重要投资渠道之一,是保险资金增强投资收益的重要工具。据了解,目前保险资金开展贷款业务的方式包括质押、担保和抵押等方式。除了保单质押贷款,保险资金从事贷款业务的主要路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保险资金通过独立放贷或“银保合作”等方式直接流入信贷市场,另一类是通过认购MBS等资产证券化产品间接流入信贷市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分析认为:“债权投资计划某种程度上有点类似于贷款,但跟贷款不一样的是保险资金期限比较长,能够发挥长期投资支持的功能。总体来看,保险资金将可以借着机会把原来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一些政策不配套的(比如债转股)政策环境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