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计时!首批金控集团监管试点名单公布在即,为何这五家机构被挑中?

日期:2018/05/27来源:浏览:855次


 


进入2018年,金融领域持续了一年的强监管仍在继续,监管层关于“将所有金融业务都纳入监管”的前期表态也正在逐步落地。作为监管的“最后一块拼图”,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已经进入监管层的视野。

5月22日,彭博新闻社引用知情人士消息称,中国监管当局拟定挑选中信集团、蚂蚁金服、光大集团、招商局以及苏宁集团五家机构,作为金融控股集团监管首批试点。国内金融业正加速迎来金融强监管时代。

目前,中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三大审慎监管的基本制度已经出台两份——《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指导意见》已于4月27日发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则动向明朗。

据彭博此前报道,中国监管机构正在起草的金融控股公司管理细则,或将首次明确金融控股公司必须获得中国央行颁发的金融控股公司牌照,持牌经营,并应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办法》的出台,上述监管试点必将迅速得到推进落实。

照央行方面的分类,我国在实践中已然发展形成了两大类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点的机构:第一类是由金融机构通过投资其他行业金融机构形成综合化金融集团;第二类是由非金融企业投资控股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金融机构,也具有金融控股公司特征。

此次入选的五家机构,中信、光大和招商三家央企,都是无可辩驳的大型金控,已实现了全牌照经营;蚂蚁金服属于新兴金融科技/科技金融巨头,是互联网公司背景金控集团的典型代表;苏宁集团的入选,则与其产融结合背景有关。从总体分类上看,上述五家机构均为第二类金控公司,这或许意味着,非金融企业背景的金控是当前监管的重点。

事实上,监管加码,早有信号。

 

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答记者问

今年两会期间,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答记者问时就表示,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金融控股行为,也酝酿了一定的风险。金融控股必须强调资本真实,金融控股股权和受益所有人结构需要保持透明;要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

随后在3月25日,新任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少数野蛮生长的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着较大风险,抽逃资本、循环注资、虚假注资,以及通过不正当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比较突出,带来跨机构、跨市场、跨业态的传染风险。”

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5月19日在“2018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也表示,除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试点外,很多金融机构和一些非金融企业自身也做了一些混业经营业务。这些混业经营的业务在增加金融机构业务多样性和竞争力的同时,也放大了道德风险和利益冲突,对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形成了挑战,带来了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的风险传递。

从此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股权作出的监管规定中,我们或可看出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部分思路。严格股东资质和股权结构监管,明晰公司治理结构,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投资层级、交叉持股、交叉任职等;强化资本来源真实性和资金运用合规性监管,建立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金融控股集团总体风险情况的并表监管机制;强化关联交易监管,严防通过不当关联交易损害其他股东和客户的合法权益……总体而言,切实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宏观审慎管理、穿透式监管和监管协调,促进金融控股公司稳健发展,这些应该都是当前金融强监管的题中应有之义。

金控集团纳入监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张金控股而言,我们将秉承一贯以来的规范化管理作为,始终牢记职责使命,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