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L周报-20180526

日期:2018/05/26来源:浏览:717次

银保监会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

信息来源:银保监会

银保监会21日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下称指引),旨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充分发挥数据价值,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根据该指引,数据治理指的是,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组织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内设部门等职责要求,制定和实施系统化的制度、流程和方法,确保数据统一管理、高效运行,并在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价值的动态过程。

指引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数据治理纳入公司治理范畴,建立自上而下、协调一致的数据治理体系。

指引包括总则、数据治理架构、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控制、数据价值实现、监督管理和附则等七章,共五十五条。

首先,指引明确了数据治理架构。除了对董事会等的职责分工作出要求,指引还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确定并授权归口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实施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协调落实数据管理运行机制,组织推动数据在经营管理流程中发挥作用,负责监管数据相关工作,设置监管数据相关工作专职岗位。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首席数据官。

在对业务部门的要求上,指引提出,业务部门应负责本业务领域的数据治理,管理业务条线数据源,确保准确记录和及时维护,落实数据质量控制机制,执行监管数据相关工作要求,加强数据应用,实现数据价值。

其次,指引要求提高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质效。根据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自我评估机制,建立问责和激励机制,确保数据管理高效运行;同时,要全面强化数据质量要求,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连续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再次,指引明确了全面实现数据价值的主要要求。具体而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数据应用嵌入到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全流程,有效捕捉风险,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数据驱动银行发展。

最后,指引明确了监管机构的监管责任、监管方式和监管要求。对于数据治理不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求其制定整改方案,责令限期改正;或与公司治理评价、监管评级等挂钩;也可依法采取其他相应监管措施及实施行政处罚。

指引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监管数据纳入数据治理,并确保监管数据报送工作有效开展,监管数据质量持续提升。


 

长城资产发债75亿元,重点支持不良资产主业

信息来源:经济通通讯社驻京记者黄燕明18日北京专电

长城资产公告,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75亿元(人民币,下同)二级资本债券,簿记票面利率4.90%。本期二级资本债券为10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在第五年末附有条件的发行人赎回权。

本期债券是长城资产股改后首次在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认购倍数达2.32倍。本次资金主要用于补充资本,重点支持不良资产主业发展。


 

深圳继续试点银行不良资产跨境转让出

信息来源:财华社

继去年5月获中国国家外管局批准在全国首推银行不良资产跨境转让一年后,深圳外管分局在该项试点业务上实现展期和优化。两位消息人士透露,国家外管局日前批覆深圳分局继续在辖内开展该试点业务,并取消此前资产出让方仅限于境内银行的规定。

他们对指出,不良资产跨境转让的业务类型还是仅限于境内银行不良资产对外出让,但出让方不再仅限于境内银行,意味着AMC(资产管理公司)也可参与其中;此外,还允许申请人开立的外债专用账户可用于接收境外投资者汇入的交易保证金。

 “同意试点业务由事前审核改为事前备案,在备案流程和申请材料上都有所简化,在交易双方跨境资金收付和结购汇上都更加便利。”一消息人士称,因试点业务形成的外债,不纳入申请人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

暂未联络到国家外管局和深圳外管分局对上述消息予以置评。

一外资基金合伙人表示,外债专户可收取外币保证金,对境外投资者参与资产包拍卖来说更加便利。

中国万亿级不良资产(NPL)市场在过去几年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不良债权投资基金的关注,他们看好并试图通过直投方式参与中国NPL市场。据公开信息,私募股权公司黑石、贝恩和橡树资本等都已买入中国不良资产投资组合。

去年5月,国家外管局批覆深圳银行不良资产跨境转让试点,帮助境外投资者更便利、更灵活、更高效地参与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投资,在资金跨境收付、交易结构安排、结购汇便利、税务统一代扣代缴方面均有全新的制度安排,使原来长达数月的中国政府备案流程,缩短到两周,交易确定性大大提高,使得外资基金更有竞争力。

中国银保监会此前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7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季末增加685亿元;不良贷款率1.75%;关注类贷款余额3.5万亿元。



企业债违约频发 不良资产处置或迎来“黄金期”

信息来源:中新网

中新网上海5月24日电 (汪青)在严监管、去杠杆和再融资渠道收紧三重因素叠加的情况下,企业债违约事件正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不良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张,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需求正日益旺盛。在业内人士看来,债市违约的常态化到来,或将加速不良资产机构进入发展“黄金期”。

5月21日,在上海华信未能按期偿付“17沪华信SCP002”本息合计20.89亿元(人民币,下同)的情况下,今年以来,已有11家违约主体的21只债券发生违约,涉及金额近190亿元。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高级研究员史晓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债券违约多发于经济或行业低迷时期,企业经营恶化,内部造血不足,最终无力偿债。而本轮企业债违约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即在国家严监管、去杠杆且再融资渠道收紧的情况下发生的。除非融资渠道再度放放宽,否则违约将呈现常态化。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企业融资金额约为3.8万亿元,比2017年同期锐减了0.96万亿元,比2016年同期锐减1.63万亿元,而这很大程度上缘于股债两市融资条件收紧。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中国企业共有314只取消和推迟发债计划,涉及金额约2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中国不良资产增速和杠杆率得到控制,但经济体中的不良资产规模仍处在高位。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信用风险频发的情况下,不良资产行业或将迎来风口。



社会平均融资成本高企

信息来源:新财富

2018年2月1日,中国社会融资成本指数公布,当前中国社会融资(企业)平均融资成本为7.60%,银行贷款平均融资成本为6.6%,承兑汇票平均融资成本为5.19%,企业发债平均融资成本为6.68%,融资性信托平均融资成本为9.25%,融资租赁平均融资成本为10.7%,保理平均融资成本为12.1%,小贷公司平均融资成本为21.9%,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均融资成本为21.0%,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的平均融资成本为7.24%。

融资成本高企的原因:

短期因素:1.2017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放缓,信贷需求上升;2.金融去杠杆,货币市场利率带动着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抬升;3.类金融、小贷融资等渠道融资利率较高,推升社会融资成本。

长期因素:我国宏观经济处于下行及复苏阶段,直接融资占比较低过。